祂看見殿裡有賣牛羊鴿子的,並有兌換銀錢的人坐在那裡,就拿繩子作成鞭子,把眾人連羊帶牛都趕出殿去,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錢幣,推翻他們的桌子。又對賣鴿子的說,把這些東西從這裡拿走,不要將我父的家,當作買賣的場所。祂的門徒就想起經上記著:“我為你的家,心裡焦急,如同火燒。”
約翰福音2章14-17節
祂又說,你們巧妙的廢棄神的誡命,為要遵守自己的傳統。
馬可福音7章9節
神既不吝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有和祂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麼?
羅馬書 第 8章32節
那靈和新婦說,來!聽見的人也該說,來!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
取生命的水喝。
啟示錄 第 22 章17節
牛 :
祭牲 – 力量、服事與代價 (Sacrifice – Strength, Service, Cost): 牛是重要的祭牲之一,尤其用於燔祭、贖罪祭、平安祭中較為貴重的獻祭(利未記1, 4, 3章)。牠象徵著力量、勞苦服事(牛常用於耕地),也代表獻祭者付出相當的代價來尋求與神和好或表達感恩。牠的力量和服事預表了基督作為僕人服事眾人、有力承擔世人罪孽的犧牲。在當時的文化中,牛羊的數量是衡量財富的標準,也代表著神的祝福與供應。
羊 :
祭牲 – 純潔、代贖與順服 (Sacrifice – Purity, Substitution, Submission): 羊(特別是羊羔)是最常見的祭牲,用於逾越節(出埃及記12章)、每日的燔祭(民數記28章)以及贖罪祭等。牠象徵純潔無瑕、溫順、以及代罪羔羊的身份。這是聖經中最清晰指向耶穌基督的預表,耶穌被稱為「神的羔羊,除去(或背負)世人罪孽的」(約翰福音1:29),祂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默默承受苦難(以賽亞書53:7)。
聖經常用羊來比喻神的子民(以色列人或教會),而管家則是牧者(詩篇23篇;100:3;約翰福音10章)。這象徵信徒的依賴性、需要引導和保護、有時容易迷失,但也代表其溫順的特質。
鴿子:
祭牲 – 為貧窮者預備 (Sacrifice – Provision for the Poor): 對於無力獻牛羊的窮人,律法允許他們用斑鳩或雛鴿來代替獻祭(利未記1:14; 5:7; 12:8)。這預表了神的恩典普及萬民,即使是經濟能力有限的人,也能夠來到神面前獻祭、得潔淨。耶穌的父母馬利亞和約瑟就曾獻上斑鳩或雛鴿(路加福音2:24),顯示了他們當時的經濟狀況。鴿子最顯著的預表是在耶穌受洗時,聖靈彷彿鴿子降臨在祂身上(馬太福音3:16)。因此,鴿子常被視為聖靈的象徵,代表溫柔、和平、純潔與神的同在。和平與盼望 (Peace & Hope): 在挪亞方舟的故事中,鴿子啣回橄欖枝,象徵洪水退去,神與地恢復和平,帶來新的開始與盼望(創世記8:11)。馴良/純潔耶穌教導門徒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馬太福音10:16)
這些動物在聖經中的預表意義非常豐富,主要圍繞獻祭、基督的屬性與工作、聖靈以及信徒的生命特質。
在聖經中,兌換銀錢的最顯著的事件是耶穌潔淨聖殿(馬太福音21:12-13、馬可福音11:15-17、路加福音19:45-46、約翰福音2:13-16)。從預表或象徵意義的角度來看,這些兌換銀錢的人和相關的買賣活動通常被理解為代表以下幾方面:
對神聖空間的褻瀆與敬拜的腐敗 :
聖殿,特別是外邦人院,本應是萬民禱告的地方(以賽亞書 56:7)。兌換銀錢和販賣祭牲的人將這個祈禱和敬拜的場所變成了嘈雜、唯利是圖的市場(約翰福音 2:16)和「賊窩」(耶利米書 7:11)。
預表意義: 這象徵著任何將屬靈的事物、敬拜的場所或敬拜的行為商業化、世俗化的企圖。它代表了以營利為目的、剝削他人的貪婪心態,使原本應專注於神的敬拜變得不再純粹。
阻礙人親近神 (Hindrance to Approaching God):
兌換銀錢的攤位和買賣活動通常設在外邦人可以進入的聖殿外院。這種商業活動的喧囂和混亂,實際上阻礙了那些真心尋求神的外邦人(以及猶太人)在聖殿中禱告和敬拜。
預表意義: 這象徵著任何在信仰體系或宗教實踐中,因人的私利、僵化的規條或不必要的門檻而阻礙了人(特別是那些被視為「外人」或初信者)與神建立真實關係的障礙。
宗教上的虛偽與形式主義 :
這些商業活動反映了當時的宗教看重金錢利益和外在儀式,卻忽略了憐憫、公義和內心的虔誠。
預表意義: 象徵著徒有宗教外表、內心卻遠離神的虛偽。它警示人們,宗教儀式或職位若失去了敬虔的實質,就可能變成被神厭棄的「賊窩」。
人心(或教會)需要潔淨:
耶穌潔淨聖殿的行動,表明神的居所(無論是物理的聖殿,還是新約中信徒的身體或教會)需要保持聖潔,除去其中一切貪婪、罪惡和不屬神的事物。
預表意義: 代表了信徒個人生命以及教會群體需要不斷地被神的話語和聖靈潔淨,除去世俗化、罪惡和阻礙神同在的事物,恢復其作為「禱告的殿」的本質。
耶穌的權柄與新時代的來臨:
耶穌以非凡的權柄潔淨聖殿,挑戰了當時的宗教體制。這個行動也預示著祂將要帶來一個新的敬拜時代——不再侷限於物理的聖殿,而是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約翰福音 4:23-24),並且祂自己就是通往神的唯一道路和真正的「聖殿」。
總結來說,聖經中兌換銀錢的人主要預表了對神聖敬拜的玷污、阻礙人親近神的障礙、宗教的虛偽和貪婪,以及人心與教會需要被潔淨的狀態。耶穌的行動則顯明了祂的權柄和對真實、純潔敬拜的要求。
猶大以三十塊銀子出賣耶穌(馬太福音26:14–16)
猶大為了「三十塊錢」出賣耶穌,這是一種銀錢的「兌換」——以人子生命換取金錢。
預表意義:
出賣無辜者的代價: 這與舊約撒迦利亞書11:12–13相呼應,那裡也提到「三十塊銀子」是牧人(預表彌賽亞)的工價。
人的價值被低估: 神子被以奴隸的價格賣出,象徵人對神的鄙視與不認識。
銀錢象徵罪與審判: 猶大後來因內疚將錢丟進聖殿,銀錢成了「買塊地埋葬外人」的代價(馬太27:6–8),預表人的罪要有代價,唯有耶穌能真正贖回。
人的傳統往往會逐漸取代神的話語。他們先是將傳統視為對聖經的補充,接著賦予其與聖經同等的權威,最終甚至將其置於聖經之上。這種做法導致人們更重視人的規條,而非神的誡命。這段經文提醒我們,在信仰實踐中應當審視自己的行為,確保其根基在神的話語上,而非僅僅是教會或文化的傳統。當傳統與聖經教導相符時,傳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敬拜神;但當傳統與神的誡命相悖時,我們應當選擇遵行神的話語。
耶穌的教導強調,真正的敬虔生活是以神的話語為指導,而非僅僅遵循人的傳統。我們應當以誠實的心,回歸神的誡命,過一個合神心意的生活。
祂甚至沒有顧惜自己獨生的愛子耶穌基督,而是為了「我們眾人」(所有信徒)的罪將祂捨棄在十字架上。這是神所能付出的最大、最寶貴的代價。既然神連祂最寶貴的兒子都願意為我們捨棄,那麼相比之下,其他所有事物豈不是更微不足道了嗎?祂當然更會、也必然會將其他一切我們所需用的,隨著祂兒子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這裡的「萬有」(希臘文: τὰ πάντα, ta panta)在《羅馬書》第8章的背景下主要是指與信徒的救恩、屬靈生命以及最終得榮耀相關的一切所需。這包括:稱義 ,成聖 ,聖靈的內住、引導和幫助在患難中的忍耐和盼望不被定罪的確據兒子的名分身體得贖、復活得榮耀,以及在世生活中,神為成就祂在信徒身上的旨意而供應的一切(可能也包含物質所需,但以成就屬靈目標為前提)。
總結:
不要把屬神的東西當成買賣,不要在神的殿里做買賣。耶穌潔淨聖殿的行動(約翰福音2:14-17)是對我們的警戒:要保守神同在之處的純潔,不容屬世的買賣玷污敬拜。祂也警戒我們,切勿像當時的宗教那樣,巧妙地以人的傳統廢棄神的誡命(馬可福音7:9)。神的心意是愛與憐憫,祂的供應是基於恩典,而非交易。祂已將最寶貴的獨生子白白捨了,豈不更將萬有隨著祂賜給我們嗎(羅馬書8:32)?這生命之水是向所有願意者敞開的(啟示錄22:17)。領受了如此厚恩的我們,在神的家中就當以祂的心為心,看重彼此的需要過於自己的利益,效法祂的榜樣,甘心樂意地彼此分享、互相供應。既然神連兒子都捨得,我們還有什麼捨不得為弟兄姐妹付出呢? 難道因為有人不懂的珍惜,所以就要凡事估價嗎?難道為了防止稗子,就連麥子也不顧了嗎?我們勞苦,難道是為了要得那會朽壞的工價嗎?既然已得到他們想要的,神又怎報答他們呢?我們養生,難道要靠買賣神的恩典嗎?難道得那屬天、永遠的生命不更加可貴嗎?誠然,有人勞苦,弟兄姐妹在愛裡供應,理應是心甘情願的。既是如此,就讓我們以實際行動回應神的愛,活出超越世界原則的屬天生活吧!